全村227户781人,
却有200多人从事烹饪行业,
并相继走出了
王志刚、王凤臣、王运生、王铁庄等名厨
……
在濮阳县习城乡徐寨村
烹饪已经成为村里最为显著的标签!
日前,记者到徐寨村深入采访时,一组数字让人吃惊:全村227户781人,200多人从事烹饪行业,拥有厨师相关技能证书的达112人,其中国家级烹饪大师3人、省级烹饪大师10人、高级工厨师32人、中级工厨师47人。经徐寨人之手培养的厨师,在全国有数万人。
5月9日,徐寨村被正式命名为“河南厨师名村”,成为继长垣市米屯村之后全省第二个“厨师名村”。
放下农具掌大勺
徐寨人曾经很穷。
和黄河岸边的许多村庄一样,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徐寨村,徐姓始祖自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入,故名徐寨。清朝后期,一王姓男子用担子挑着一对兄弟在此落脚,徐寨又有了第二大姓——王姓。
数百年来,代代徐寨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着种田传承赓续,繁衍不息。滔滔黄河从村边逶迤而过,却很难转化为村庄的福泽,相反,一到洪水泛滥季节,肆虐的河水动辄冲毁村庄、庄稼和房屋。
该村党支部书记徐明堂至今仍记得,小时候很多房屋墙面都是用玉米秆泥糊而成。很多村民一辈子除了种庄稼就是不断垫庄基,避免房屋被洪水冲毁。如此环境下,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徐明堂结婚时,找点破砖头将墙垒垒,抹点灰,用报纸把墙头贴一贴,两块门板拼到一起当床,就算是新房了。
世世代代以种田为生的生活方式,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有了些许变化。
变化,始于一位名叫王志刚的村民。
1935年出生的王志刚,3岁时父亲去世,幼年时连饭都吃不饱,和母亲一度过着乞讨生活。王志刚17岁时,得知焦作封庄煤矿需要挖煤工,征得母亲同意后,便去焦作当了一名挖煤工,成为村里第一个“打工人”。因表现突出,矿领导把他调到煤矿大食堂,由此和厨师结下不解之缘。王志刚苦心钻研,练就绝活“开花馍”,不久被调入河南省革委会第四招待所工作。当时它是郑州最好的招待单位,王志刚在工作期间曾多次接待中央、省领导。
在王志刚的影响下,大儿子王凤臣和小儿子王运生都掌起了大勺,成为河南省厨师界响当当的人物。王凤臣一开始在河南宾馆上班,后来被派到广州白云宾馆学习,1983年又到北京钓鱼台大会堂学习进修,1985年担任河南宾馆餐饮部经理,先后服务过多位中央、省领导。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陈景真等豫剧表演名家,都曾对王凤臣的厨艺赞不绝口。王运生自幼跟着父亲和哥哥学习,同样成为河南名厨,曾代表河南参加全国厨艺比赛,获得第一名,毕业后回到省政府第四招待所担任厨师长及经理职务。
在不断精进自身技艺的同时,王凤臣、王运生等人不忘技艺传承,更不忘家乡徐寨村。村里的很多年轻人在他们的提携和帮助下,告别祖祖辈辈的种田祖业,放下先辈们早已使惯了的各类农具,掌起了大勺,走上了厨师道路。这其中,王铁庄是典型代表。
自幼家境贫困的王铁庄,1996年前往郑州跟随王运生学习,很快在河南厨师界崭露头角。2007年,王铁庄再进一步,创立了阿庄美食品牌,由厨师变成老板。而今,阿庄美食在郑州有5家连锁店,员工好几百人,厨师近百人,是河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果说王志刚是徐寨村第一代厨师,王凤臣、王运生等人是第二代厨师的话,王铁庄则是徐寨村第三代厨师中的佼佼者。
中国烹饪大师、豫菜领军人物、中华金厨奖、中国餐饮30年杰出人物、中国餐饮企业家文化传承突出贡献人物、河南省首批“豫菜师傅”五星名厨……一个个耀眼的光环,使王铁庄成为徐寨人的骄傲。而王铁庄,也将徐寨村厨师行业再向前推进了一步。他大力吸纳、培养徐寨的年轻人,使越来越多的徐寨人走上厨师道路。目前,徐寨厨师已经传到第四代,很多十七八岁的后生子承父业,加入厨师行业。
当厨师饿不着还能致富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当厨师风刮不着,雨淋不着,太阳晒不着,最重要的是饿不着。”“民以食为天,厨师不担心失业。”在徐寨村走访,无论是普通村民还是厨师,对厨师这个行业都赞不绝口。
今年68岁的王东合,25岁就跟着王志刚学厨师,算是王志刚的嫡传弟子了。“当时因为穷,种地很难养家,就到郑州跟着王志刚学习。”王东合说,自己做了20多年厨师,从最初的月工资几十元到后来的数千元,不仅自己填饱了肚子,家里的经济状况也发生了很大改变。让王东合骄傲的是,儿子王凤杰15岁就跟着王运生学习,现在在王铁庄的阿庄美食工作,月工资已经用万来计了。
“儿子逢年过节给我寄钱,买东西,现在不愁吃,不愁穿。”说起儿子王洪波,王东兰老人深感欣慰。他告诉记者,王洪波有一个妹妹、一个哥哥。小时候因家穷,王洪波初中毕业后就前往郑州跟着王凤臣学厨师,现在每个月工资有1万多元。“要不是学厨师,儿子哪有这么高的工资,我又哪有这样的福气?”王东兰感叹道。
今年46岁的王学勇,兄弟三人都是厨师。靠着精湛的厨艺,他不仅走出徐寨村,走出濮阳,走出河南,还走向了世界。他在日本干了5年,在尼日利亚干了3年。“2023年才从国外回来,现在钱也挣得基本够花了,所以就想在家门口工作。”王学勇说,他现在在濮上实验学校当厨师。
王运岭也是从徐寨村走出来的名厨。他15岁就跟着王凤臣学习,成名后曾于1995年至2008年在开州后厨培训中心当教师,专门教厨艺,每年要带出一两千名厨师,所有徒弟加起来少说也有上万人,分布在北京、上海、郑州、濮阳等地。其中,在上海当厨师的徒弟有300多人,在北京有500多人。
王运岭曾获得多个省级大奖,还曾在乌兹别克斯坦中国饭店工作,并代表中国参加乌兹别克斯坦美食节,现任濮阳会馆、贵合大酒店总后厨负责人。说起厨师行业对徐寨人的影响,王运岭说,首先是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其次是改变了徐寨人世代以种田为生的命运。大家互相帮衬、互相带动,全村700多人有将近300人从事烹饪行业。
王运岭的话说得一点不错。该村党支部书记徐明堂说,厨师产业不仅帮徐寨人填饱了肚子,还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以前村里最大的特点是贫困,有些人家甚至连吃饭都困难。2018年,徐寨村人均收入为4000多元,如今已超过1万元。靠着厨师等产业的带动,徐寨村早在2018年就成功实现脱贫。有些村民干了厨师后,又利用厨师这个平台,开起了粉丝加工厂、医疗器械店等。
徐寨村厨师还带动了周边村庄村民的就业。据调查,仅李拐、郭寨等附近几个村,就有厨师百余人,其中大多数是徐寨人带动的。李拐村有一个年轻人,家庭曾特别贫困,一度娶媳妇都困难。干了厨师后,不仅没咋拿彩礼就娶上了媳妇,全家人的生活也发生了质的改变。
全省第二个“河南厨师名村”
此次荣膺“河南厨师名村”,徐寨村在全省是第二个。
为什么要申创“河南厨师名村”?徐明堂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有次和朋友去北京,在河南大厦吃饭,饭后结账时吧台人员说已经有人结过账了,打听后得知村里有人在河南大厦当厨师。
“当时,朋友都很羡慕我,我也感觉特别有面子。”徐明堂说,这样的经历,在郑州、濮阳也多次有过。
徐寨村出了这么多厨师,本身就很了不起。更了不起是,徐寨人故乡观念浓厚,常彼此互帮互助、互相带动。第一代厨师王志刚特别重视乡情,村里人去郑州看病啥的,他不但帮忙找医院、找名医,而且管饭。王凤臣、王运生秉承了父亲乐于助人的精神,村里有人在郑州看病钱不够就帮忙垫付,村里年轻人家庭困难上学难,就收为徒弟。现在已经是企业家的王铁庄,也相当仁义,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抗击新冠疫情、郑州洪涝灾害时,他都慷慨捐款;王铁庄对徐寨人更是倾力帮忙,阿庄美食的很多厨师和员工都来自徐寨。“做人德为先”成为一代代徐寨厨师约定俗成的规矩。
徐寨厨师这么多,如何让其发展得更好呢?2021年,濮阳县委组织部一位领导到徐寨调研。得知全村有这么多厨师时,这位领导说:“为什么不把徐寨厨师打造成品牌呢?”一语惊醒梦中人,徐寨村“两委”立即行动起来,并得到了镇领导、县领导的大力支持。
有了初步的谋划,徐明堂与村“两委”班子随即前往河南省首个“厨师名村”——长垣市米屯村考察学习,后至郑州拜访老名厨王运生、王铁庄,二人对此分外上心,王铁庄带着家乡人拜访省餐饮界的各方专家,积极和有关部门对接。
得知村里要申创“河南厨师名村”,村民纷纷行动起来,自发捐款3万多元,助力“河南厨师名村”建设。在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徐寨村建起了厨师展厅,展现徐寨厨师行业的发展历史;建起了厨师实训基地,王铁庄等徐寨名厨,上阵培训厨师;打造了实体操作间,手把手教学做菜。经过一步步升级,徐寨村用两年多时间,终于成功获得“河南厨师名村”称号。
2023年9月,市委书记万正峰莅临徐寨村调研,在听取了徐明堂关于申创“河南厨师名村”的汇报后,给予了高度评价。
“最终目的是让村民把日子过得更好”
事实上,对于徐寨这样一个人口仅有781人的小村来说,能申创成“河南厨师名村”实属不易。
2018年以来,按照黄河滩区迁建规划,本就人数不多的徐寨村,相继被分散到了徐寨新村、黄河新村和安澜小镇3个地方。就是在这样分散的情况下,徐寨人还是成功申创成“河南厨师名村”,足见其凝聚力。
事实上,厨师行业只是徐寨村其中一个增收点。迁建以后,徐寨村对村里土地进行了流转,村民收地租的钱超过了以前种粮食的钱。此外,村里还对迁建之后的庄基进行复垦,建设了104座蔬菜大棚。靠着土地流转和庄基复垦,不仅每户村民收入提高了,村“两委”也有了集体收入。2023,村集体每年收入达49万多元,并成功创建“五星”党支部。
有了钱,村“两委”也有了给村民办实事的底气:村里先后建起了儿童乐园、青少年活动室、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中青都有了属于自己的活动园地;后又建起了理发室,每月5日、15日固定为村民免费理发。
“最终的目的是让村民把日子过得更好。”习城乡执法队队长、社区管理委员会主任、迁建办主任、徐寨村包村干部刘志恒,一语概括了乡党委、乡政府和徐寨村村“两委”努力的目的。刘志恒说,为支持徐寨村创建“河南厨师名村”,习城乡党委、乡政府高度重视,为该村配备了老中青结合的得力领导班子,争取到应有的优惠政策,要以此为契机,为群众办更多好事,让群众生活变得更好。
在刘志恒看来,荣膺“河南厨师名村”,至少有三方面的意义。一是通过进一步挖掘、传承、弘扬中华美食文化,以“名村出名厨,名厨带名徒,名徒成名厨”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良性的人才培养和传承机制,进一步解决该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二是通过创新餐饮模式,拉长餐饮产业链,推进人才、就业创业、产业、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赋能。三是提升徐寨、习城乃至濮阳的知名度。“河南厨师名村”不仅提升了当地的美食品牌,还增强了社会宣传效应、提升了濮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成功申创“河南厨师名村”后,接下来会不会像长垣市米屯村那样,申创“中国厨师名村”呢?徐明堂说:“目标肯定有,但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步一步做,目前就是要扎扎实实把‘河南厨师名村’这个招牌擦得更亮、叫得更响。”目前,徐寨村已经与阿庄美食达成帮扶合作协议,同时聘请在外担任厨师长、行政总厨的知名厨师,担任培训基地教师和实训专家。此外,还将与濮阳县人社局共同举办厨师职业技能资格培训及乡村豫菜创业创新大赛,激发本地企业、团队和有志青年的热情,加快培养壮大豫菜烹饪技能人才队伍。
“一味美食可以影响一座城。我们要把徐寨名厨积累的烹饪知识、经验、技能传承下去,做到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让徐寨厨师品牌影响一座城。”徐明堂的话,自豪中透着自信。带着这样的自豪和自信上路,相信这个黄河岸边的小村,一定能在“河南厨师名村”的基础上,升格为“中国厨师名村”,百姓的日子也将越过越红火。
记者 袁冰洁 宋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