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安阳林州,春风拂过太行山峦,青年洞旁的山桃花灼灼盛开。3月9日至12日,当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的“红旗渠精神宣讲万里行”走进中国延安干部学院,这场跨越时空的红色对话,让太行山的岩脉与黄土高原的沟壑在精神图谱上紧紧相连。
作为红旗渠精神的发祥地,安阳市聚焦打造红旗渠精神高地的功能定位,持续挖掘红旗渠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将红旗渠精神打造成城市最亮丽的名片。
红色研学:让历史在血脉中苏醒
如果说红旗渠精神宣讲是精神的回望,红色研学则是传承的实践。2024年,230万全国各地的青少年来到安阳,沿着蜿蜒的渠道追寻精神之源。北京四中的研学团在青年洞前上党课,山东实验中学的学生在“山碑”下朗诵《红旗渠赋》……最动人的场景出现在“凌空除险”体验环节,当孩子们系着安全绳站到模拟悬崖上时,才真正理解何为“劈开太行山”的胆魄。
“原来红旗渠不是课本上的符号,而是会呼吸的生命。”河北邯郸学生刘紫晴在研学手册上写下这样的感悟。安阳市设置以红色教育为核心的“红色经典”研学线路,串联起安阳的红色圣地,让历史遗迹成为“行走的教科书”。
理论深耕:为精神大厦筑基
249项课题成果记录着学术界的探索轨迹:从水利工程学解析“引漳入林”的智慧,到社会学视角解读“干群同心”的治理密码。更令人振奋的是,这些理论成果正转化为实践,安阳市大力推进红旗渠精神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坚持“以课育人、以红铸魂、以正培根”,把红旗渠精神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而那些从民间抢救性收集的千余份修渠人口述实录,更化作数字长河在云端流淌。当100多万字实录稿与700余份视频资料被存入档案库,当《红旗渠精神永在》纪录片在全国热播,这份精神遗产终于有了永不褪色的“数字身份证”。
申遗冲刺:让中国智慧照亮世界
在红旗渠咽喉工程“桃园渡槽”下,文物工作者正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记录每道石缝的纹理。
永不过时的精神之渠“流向”世界。2025年1月初,国家文物局批复更新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安阳市“红旗渠河南段”列入更新后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也是继2006年殷墟申遗成功后,安阳市再次获得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资格,拿到了申遗“入场券”,也意味着申遗工作正式启动。
精神永续:奋力书写出彩答卷
3月18日晚,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情景教学党课《红旗渠精神永在》拉开序幕。安阳市以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为主阵地,把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必修课,打造《弘扬红旗渠精神·增强党性修养》等11门专题理论课,更新完善14大类90余门课程,构建了以红旗渠精神为主题、体验式教学为特色的“红旗渠精神+”课程体系。
新时代,安阳市持续深挖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教育高地,让红旗渠精神发扬光大,彰显时代价值。依托安阳师范学院成立红旗渠精神传承弘扬中心,构建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研修和理论宣讲于一体的红旗渠精神研究平台,不断扩大红旗渠精神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近年来,安阳市以红旗渠精神为精神为引领,干字当头,超常发力,稳住了经济运行基本盘,跑出了转型升级加速度,树起了中华文化新地标,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现代化区域中心强市建设打开新局面。
站在青年洞前眺望,太行山依然巍峨,但渠道两侧已布满智能监测设备,汩汩清流滋润着百万亩良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一脉相承,永远震撼人心。”在新的征程上,这条精神之渠必将浇灌出更加璀璨的时代之花,在安阳大地铺展开来,正汇聚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安阳实践的磅礴伟力。红旗渠精神永在!(李庆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