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特殊教育学校盲生表演《殷商战鼓》震撼现场
□本报记者 张俊军 文/图
巍巍太行山、悠悠洹河水,在这片充满自强不息精神的土地上,一群特殊的身影正在“点亮”古都安阳。或是失去双臂的游泳健将,或是无声世界里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者,或是用声音架起心灵桥梁的主持人……他们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活出了生命的精彩,以独特的方式宣传家乡,成为古都安阳动人的风景线。
笔墨为媒
红旗渠精神的当代书写者
在央视热播剧《红旗渠》的片尾字幕中,编剧郭亚平的名字格外引人注目。这位双腿残疾的安阳本土作家,用两年时间走访林州市的乡村,查阅近百万字史料,将“人工天河”的壮丽史诗搬上荧幕。“红旗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更是安阳人民的骄傲。”郭亚平说。为还原历史细节,他十多次深入红旗渠沿线,与修渠人促膝长谈。在创作时,他写到动情处会泪流满面。
《红旗渠》的热播让全国观众深刻了解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内核。郭亚平坦言:“作为一名残疾人,我更能体会奋斗的意义。我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更多人了解安阳,让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
声音的力量
30年电波传递希望
每当安阳广播电台《我们的心声》节目播出,主持人贾红温柔的声音透过电波,总会为无数残疾人带去慰藉。
因小儿麻痹症致残,从未体验过正常行走感觉的贾红,却在人生的道路上凭借强大的意志成功地翻越一座又一座大山,成为全国自强模范。30年来,她主持节目1500余期,解答求助、分享政策,更以自身经历鼓励听众:“心灵的行走可以跨越命运的沼泽。”
节目中,她曾收到16岁盲人女孩的留言:“听到您的声音,就像听到妈妈的声音。”这份感动化作动力,为了这份信任,贾红不仅成为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还以政协委员身份提出《残疾人在市区免费乘坐公交车》等十余项提案,推动我市无障碍设施建设。
刻刀下的传承
无声世界里的非遗守护者
在安阳特殊教育学校的刻瓷工作坊,张芃、洪晶夫妇正指导学生用锤刀在瓷盘上雕刻花纹。这对聋人教师因刻瓷结缘,2014年赴山东自费学习非遗技艺,两年间刻废一板车瓷盘,最终将这门“以刀代笔”的艺术带回安阳。
“刻瓷需要极度专注,恰好适合聋人学生发挥视觉优势。”洪晶用手语交流。夫妻俩设计出一幅幅具有安阳特色的刻瓷图画,更付出百倍艰辛培养出一批批学会刻瓷技艺的学生。如今,他们的“刻瓷艺术工作坊”多次参加全国展演并获奖,让刻瓷成为安阳文化的新名片。
两人接力在手机上打出的一行字令人感动:“我们愿意用无声的爱陪伴彼此,在新时代活出残疾人的精彩。”
赛场与舞台
用拼搏为家乡添彩
在安阳市新时代残疾人榜样先进事迹发布仪式上,无臂少年付子扬用脚写下“拼搏”二字,宣告冲击残奥会的决心。10年游泳生涯,他刻苦训练,有时每天要游8000米,以头撞击池壁换取毫秒优势,最终在省残运会斩获3金。面对镜头,他坚定地说:“我想用这两个字来鼓励、鞭策自己,挑战自己,为祖国争光,为家乡安阳添彩。”
在刚刚举办的安阳市第三十五次全国助残日系列活动上,安阳特殊教育学校的一群孩子正以艺术诠释力量。盲生演绎的《殷商战鼓》震撼开场,聋生舞蹈《妇好出征》则展现了商代女将军的英姿。鼓点铿锵、舞姿飒爽,这些表演不仅登上省级舞台,更成为安阳文旅宣传的鲜活符号。
与殷墟的文化之约
残疾青年赵点的精神远征
赵点,这位安阳女孩以轮椅为舟,在殷商文化的青铜纹路间完成了一次跨越三千年的精神远航。
“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这句充满力量的话语,正是“85后”女孩赵点的真实写照。早产、脑瘫,她36岁仍需父母照料,却用唯一灵活的右手敲出百万字作品,成为殷都区作家协会的优秀会员,被誉为用文字点亮生命的人。
“甲骨文是文字的母亲”“安阳是盘旋的玄鸟”……热爱家乡、喜爱历史文化的赵点用轮椅丈量安阳街巷,在殷墟博物馆驻足凝视甲骨刻痕,写下6000字长文《殷墟,足以使我们安阳人感到骄傲》。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张保周评价:“她的文字让殷商文化活了起来,成为家乡宣传的独特名片。”
残健共融 双向奔赴
为家乡注入新的活力
曾爬行求学、冒雪拜师,20岁成为全省最年轻高级按摩师的李氏康复保健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勇选择将技能化作助残火种,带动数百名残疾人一起创业、发展。他说:“虽然命运给了我一副残缺的躯体,但我要用它托起更多人的希望。”
孤独症儿童家长王晓宇除了陪伴自己孩子成长,也带动更多类似情况家庭的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温暖更多的残疾人。
市残联连续多年举办残疾人文化周、健身周等文体活动,通过开展文艺表演、全民阅读等活动,让残疾人与志愿者携手挑战、共享欢笑;“八号公益”团队长年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活动服务残疾人;浩宇农庄“阳光馒头”助残项目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
残健共融,双向奔赴。在这片流淌着3000年文明的土地上,我市残疾人的每一分努力都在为家乡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