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百业”的安阳实践丨“+研学”:“流动”课堂里的跨时空对话

2025年07月18日18:04

来源:安阳融媒《安阳日报》

  编者按

  文旅产业是绿色产业、低碳产业、朝阳产业,产业链长,受益面广,涉及吃、住、行、游、购、娱,与农业、工业、商业、体育、教育等跨界融合,可以靠一业兴带动百业旺,能更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年来,安阳市坚持“更聚焦、更市场、更具体”工作思路,抢跑、领跑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赛道,“文旅+百业”的新业态、新玩法层出不穷,成为拉动内需、促进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从7月1日起,《安阳日报》推出“‘文旅+百业’的安阳实践”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安阳融媒记者 李坤

  红旗渠畔的石阶上,少年们肩扛大锤、推着小推车的身影与六十年前修渠者的剪影重叠,在叮叮当当的撞击声中,感悟着“红旗渠就是纪念碑”的精神伟力。

  殷墟博物馆的第一缕晨光里,孩子们趴在青铜器展柜前踮脚追问,触摸着洹水之滨沉淀的三千年文明密码。

  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拓片台前,稚嫩的小手攥紧毛笔,笔尖饱蘸浓墨,在宣纸上复刻着龟甲上的“日”与“月”,在笔墨的流动中,探寻着文化基因。

  …………

  这个夏天,安阳的每一处历史地标都是“流动”的课堂,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用脚步丈量文明,让红旗渠精神的炽热、殷商文化的深邃、甲骨文文脉的绵长,在这座古城的研学热潮里蒸腾出比盛夏更滚烫的力量。

  文物会“说话”:

  研学课程让历史跳脱课本

  “商代小王子生病时,要不要坚持上学?”殷墟博物馆的研学教室里,老师抛出的问题让60张脸庞瞬间亮起。7月10日,“殷墟少年说——行走殷墟调研团”正式启动,市第二十一中学的学生们化身“小小考古家”,从一件件文物中感知历史文脉,在实践中了解三千年前灿烂的殷商文化。

  “课本里的甲骨文突然‘站’了起来!”学生杨恩恺在讨论调研成果时说,通过亲手绘制青铜器纹路才知道,原来三千年前的人也会在器物上留下“专属签名”!

殷墟博物馆开展的“殷墟少年说”研学课程(殷墟博物馆供图)

  这样的惊喜,藏在安阳的每一节研学课里。今年,殷墟博物馆在“商传千年铸未来”品牌基础上,相继推出了“乐游大邑商”研学课、“一字一展一城——识字习文大思政课”,让参与者体验制作青铜器的快乐,了解“鼎”字串联的王朝兴衰与家国情怀……

  从《探源文明读懂殷商》的甲骨文密码,到《弘扬红旗渠精神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的精神赓续,再到《周易八卦赋》的哲学启蒙,我市深挖文化基因,一大批精品研学课程的推出,让学生们感受文明的温度。

  讲解有“魔力”:

  研学导师成为文明“解码人”

  “今天我要讲解的是——贾伯壶。这贾伯壶可不简单,它是西周时贾国的国君爸爸……”7月11日,中国文字博物馆甲骨文课堂传来了讲解声。

  “我是小小讲解员”第二期夏令营顺利开班,在为期三天的夏令营中,小学员们在了解文物故事,进行形体、普通话训练的同时,还自制漆扇、手写甲骨文、体验考古发掘过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研学课程安排,吸引了30名孩子报名参加。

中国文字博物馆开展的“小小讲解员”研学课程(中国文字博物馆供图)

  “我是小小讲解员”只是中国文字博物馆众多研学课程的其中一项,目前,中国文字博物馆已形成三类研学套餐、六个研学系列、九个研学环节的“三六九”式研学课程体系。而随着研学课程的丰富,也就对研学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前可能我们的研学老师记熟讲解词就行,现在得学跨学科知识。”中国文字博物馆宣传教育部培训科副科长杨小玉说,研学旅行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学导师的专业素养和讲解水平,为此,中国文字博物馆全力打造中国文字博物馆研学导师库,通过线上线下研学导师培训,全方位提升综合素质,目前研学导师团队已达70人,为各类研学课程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如今安阳研学导师,早已从“专家”变成了“杂家”:他们是戏剧导演,能带着学子们重温修渠的艰苦岁月;是“孩子王”,用“寻宝游戏”让小学生看懂青铜器纹饰;还是考古知识通,能说清甲骨文的占卜流程。今年,我市还将举办研学导师技能大赛,组建“名师库”,并同步开展“名师带徒”计划,全面提升研学师资水平,在“流动”的课堂里,让孩子们“游有所学、游有所感”。

  课堂无“边界”:

  社会力量让研学图景更鲜活

  “齐步走!”近日,在安阳湖国防教育实践基地,身穿迷彩军装的小战士们,听从调令,迈着整齐的步伐来到大草坪。在英姿飒爽的教官们带领下,使用手榴弹、榴弹炮等武器进行了“消灭岗哨”“摧毁碉堡”的战争模拟。这群上午还在殷墟目不转睛看着青铜剑的孩子,此刻又拿着武器体验“战场冲锋”,这种“左手文脉、右手国防”的奇妙组合,成了许多研学团的“标配行程”。

  “上午看殷墟,下午打CS,孩子们说像在玩‘穿越游戏’。”基地负责人王彦飞指着墙上的研学地图笑着说道。这个2024年建成的基地,目前已接待豫北四市3万多名学子,成了研学版图上的“新地标”。

  社会力量的涌入,让安阳研学跳出了“博物馆+景区”的框架:非遗工坊里,老艺人教学生拓印甲骨文;生态农庄里,村民带着孩子种谷子,讲述红旗渠修建时“一锤一钎”的故事,安阳的研学图景变得更加多元而饱满。今年1月至5月,安阳接待研学游客130万人次,其中80万来自省外。

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开展研学活动(资料图)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打造精品课程、培训研学名师、组织研学活动、实施科学项目‘四个一批’工程,创新奖补资金奖励机制,推动安阳研学从‘热闹’变‘门道’,让研学为文旅发展注入更多动能。”董光说。

  夕阳西下,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广场上,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突然指着天空:“老师你看,云彩像不像‘龙’字?”远处,清澈的渠水在太行山间流淌,殷墟的轮廓在暮色中静默,仿佛在回应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个夏天,安阳的研学“热”,正源于历史与当下的温暖相拥。

编辑:张龙(小)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