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在豫西山区腹地的柏树山村,河南警察学院驻村第一书记周亮的身影早已融入这里的沟沟坎坎。在学院和帮扶地区各级党委政府的倾力支持下,周亮带领驻村工作队,以脚步丈量民情,用真情化解民忧,将一件件关乎村民冷暖的“心头事”办成了暖意融融的“幸福事”,让警徽的光芒在乡村振兴一线熠熠生辉。
后盾坚实:领导亲力亲为,深情厚谊暖山乡
“看到学院领导这么热的天来家里看我,还带了米面油,我这心里头啊,热乎乎的!”脱贫户张老汉说起河南警察学院领导的慰问,让他非常感动。河南警察学院高度重视定点帮扶工作,学院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深入柏树山村开展调研,不仅与当地党委政府负责同志围坐一堂,为山村发展“把脉开方”,更一头扎进农家小院,坐在乡亲们的炕头、板凳上,听他们讲难处、说期盼。在村委会的帮扶座谈会上,学院领导郑重承诺:“学院就是柏树山的坚强后盾!”随后,满载着学院师生情谊的电脑、打印机、衣物和鞋子等物资送达村委会,解决了村里办公燃眉之急,也温暖了困难群众的心窝。“这不仅是物资,更是亲人般的牵挂。”张爱军支书感动的说。
精准滴灌:脚步丈量民情,三级联动解民忧
柏树山村辖13个村民小组、27个自然村,地形分散,户户情况不同。第一书记周亮深知,帮扶必须“精准滴灌”。他带领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党员志愿者组成“帮扶铁三角”,开启了“用脚底板绘制民情地图”的征程。“周书记和工作队员的鞋底都快磨穿了,哪家门槛高,哪家有病人,他们比我还清楚!”村民小组长段大姐感慨道。
这支队伍对全村住户进行了“过筛子”般的走访,重点聚焦监测户、脱贫户和老弱病残群体。走访中,能现场解决的,周亮和工作队员绝不拖延,不能立即解决的,迅速与村“两委”商议,形成问题清单,闭环管理,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牢牢守住了防止返贫的底线。
速解民困:急难愁盼快响应,清泉润心路连心
群众的呼声就是行动的号角,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建立了“快速响应”机制,对村民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力求“闻风而动,马上就办”。
“井坏2月了,天冷上冻不好修,现在开春了,吃水要赶紧解决!”村民呼吁。去年12月底,村内两口机井损坏,村民吃水成了大难题。周亮自2月17日驻村以来,了解到机井损坏的情况,心急如焚,迅速与村“两委”带领村民更换水泵、电柜、护栏、管道,挖掘排水沟,争分夺秒维修机井。“那段时间,周书记天天泡在井边,一身泥一身水,比我们庄稼人还能吃苦!”村民老段回忆道。更让大家安心的是,王家后乡分管水利工作的主管领导李崇波听取驻村工作队维修机井的汇报后,为村里采购安装了2台消毒柜,让汩汩清泉不仅流进水管,更流进了村民的心田。“拧开水龙头就有干净水,这日子,甜着呢!”邢大娘脸上笑开了花。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出行难是村民多年的心病。周亮和工作队积极奔走,多方协调,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为柏树山村申报了道路硬化项目。“听说要硬化咱门前这1220米泥巴路了,大伙儿高兴得跟过年似的!”村民代表在项目规划会上激动地说。这条即将硬化的道路,不仅连接着两个村民组,更连接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暖心聚力:驿站飘香沐新风,警民情深谱新篇
帮扶不仅要富口袋,更要暖心头、树新风。村委会院里,崭新的“柏树山暖心小食堂”飘出饭菜香。驻村工作队购置不锈钢工作台、燃气灶、电冰箱,将老旧厨房改造成值班人员、公益岗、志愿者的“加油站”。“这不锈钢灶台,看住都干净卫生,真是享了学院的福!”公益岗王师傅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大家的心声。这个小小的驿站凝聚了人心,激发了干劲,成为聚民心、促治理的“暖心灯塔”。
走在村主干道上,醒目的“防返贫、守底线,促振兴、谋长远,共同富裕不掉队”宣传标语传递着坚定信念;文化广场上,精美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主题海报吸引村民驻足;修缮一新的党务村务公示栏和党建文化墙,架起了党的政策与普通群众之间的沟通桥梁。“这些画和字,看得懂,记得住,党的政策好啊!”老党员张大爷指着文化墙说。驻村工作队打造的立体化宣传阵地,让文明新风吹遍山乡角落。
驻村工作队制作的“一间书屋藏天地,半卷农书富万家”立体墙面装饰,不仅扮靓了环境,更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健康饮食宣传海报、防溺水和消防安全写真等,引导村民追求健康生活,提升安全意识。这些润物细无声的改变,正悄然塑造着柏树山村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崭新风貌。
从学院领导深情的足迹,到第一书记沾满泥土的双脚;从机井旁争分夺秒的抢修,到“暖心驿站”升腾的烟火气;从村民紧握的双手,到洋溢幸福的笑脸……河南警察学院的帮扶,如春风化雨,浸润着柏树山村的每一寸土地。这背后,是“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初心在田野间最生动的实践,是警民鱼水情在新时代最温暖的续写。周亮态度非常坚定:“驻村,就是要把心扎在这里。”柏树山村振兴的画卷在这份深情与实干中,徐徐铺展,愈加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