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的安阳答卷

2025年08月15日13:35

来源:安阳融媒客户端

蓝天下的安阳东区(安阳融媒记者 曲海庆 摄)

  20年前的今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首次提出,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一个小山村用绿水青山敲开了经济发展的新大门;20年后的今天,“两山”理念在神州大地结出累累硕果。太行山麓,洹水之滨,安阳这座书写过殷商文明的城市,如今正在谱写新的传奇——

  安阳融媒记者 李婧瑜

  在豫北平原与太行山麓的交汇处,安阳作为豫北工业重镇,曾因“钢铁围城”陷入“雾霾锁城”的困境。如今,其正以碧波荡漾的洹河、郁郁葱葱的太行山为底色,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的探索之路。

  答卷,写在绿水青山之间,也写在547万安阳人民心间——

  20年间,安阳从洹河的流域治理到太行山的生态修复,从传统产业“断腕转型”到文旅融合“点绿成金”,其以碧水蓝天、产业焕新的姿态,用实践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内涵。这场绿色变革,不仅改变了城市的面貌,更重塑了高质量发展的灵魂。

  破局之战: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重塑生态根基

  “那时候,西边的钢铁厂烟囱林立,安阳河水泛着黑沫,洹河两岸老百姓家里的窗户都不敢开。”一位老环保工作者的回忆,道出了20年前安阳的生态之痛。作为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和漳河、洹河流域重要节点,安阳的治理迫在眉睫。

  曾经的雾霾锁城和洹河污染之痛,都是安阳工业时代的一道疤。

  在安阳中联水泥有限公司,2000平方米的人工湖和全厂区40%的绿化面积,让人仿佛置身于街头公园。过去“上班就是一身泥”的工作常态,如今早已不复存在。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实现工业治理的并非中联水泥一家,多年来,我市以一系列壮士断腕的举措,实现蓝天白云常态化。截至7月30日,我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278,同比下降14.4%,下降率排全省第二,NO2、CO浓度下降率均居全省第一,优良天数增加数居全省第一。

俯瞰安阳河(安阳融媒记者 曲海庆 摄)

  “我家门前那条河,变清了,变美了!”这是很多群众发自内心的感慨。最令人瞩目的是,2003年,一场守护母亲河的“刮骨疗毒”大整治开启。我市秉持“三水统筹”理念,合理调配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水质稳固提升至Ⅱ类,这宛如一把钥匙,为洹河流域治理开启了全新局面。

  “治水就是治城,水清才能城兴。”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侯志军介绍,洹河如今已经成为贯穿城区的“生态廊道”,与此同时,我市“三水统筹”,构建起全域系统治水的新格局。截至目前,8个国、省控地表水责任断面水质连续2年100%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安阳河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美丽幸福河湖数量(7条)居全省第一。

  在绿色屏障构筑方面,我市积极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生态保护格局,形成以林州西部沿太行生态保护屏障、南水北调主干渠、各自然保护地为主的生态红线空间。

  转型之路:产业“绿”起来 经济“活”起来

  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发展课题,也是改革命题。面对这道必答题,安阳探索出一条“绿色赋能产业”的转型路径。

  在传统产业改造方面,安钢集团的蜕变最具代表性。走进安钢厂区,随处可见的绿植与现代化厂房相映成趣,这里是钢铁行业全国首批环保设施开放单位,其由生产线材、板材到成功造出0.15mm极限薄规格硅钢,生动诠释“现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与此同时,安钢集团永通公司铸管制造热模法生产线项目,填补了全省球墨铸铁管产品空白……

  在绿色转型的推动下,一家家钢企“换了模样”,我市以涅槃重生的勇气,立新兴动能、破落后产能,安阳先进钢铁材料制品制造产业集群被命名为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

  “近年来,我市持续推动全市工业领域绿色制造转型发展,围绕绿色制造发展方向,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人介绍,我市统筹协调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我市绿色制造体系增至56家(个),让工业发展底色更绿、底气更足。

  绿水青山之间,有着3300年建城史的古都安阳,文旅融合成为绿色发展中新的增长极。“山水为基,文化铸魂。”在中国文字博物馆的留言簿上,一名游客的留言道出安阳文旅发展的核心。当游客在洹水之上、星河之下欣赏《洹溯·大邑商》实景演出感悟千年文明时,“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更加具象化。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近4994.7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422亿元,入境游客超8.9万人次,实现历史性突破。

  共生之道:让生态红利惠及每个市民

  回望20年,安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步履铿锵。如今,“生态红利”正转化为“民生福祉”。

  清晨的洹河两岸,太极拳、广场舞、健步走的市民络绎不绝。“现在,我们每天都来河边锻炼。不仅洹河两岸,市区很多街角路口都有公园、绿地,空气质量好了、河清了,这日子也越过越舒服了。”65岁的退休教师马爱琴说。她的感受背后,是一组温暖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我市已建成综合公园14个、游园124个、口袋公园105个,城市绿地总面积3560.06万平方米,“300米见绿、500米入园”的城市绿化目标已逐步实现。

小南海水库(安阳融媒记者 冀坤 摄)

  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化作了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乡村振兴同样因绿而兴。太行山下,林州市山区村镇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发展“国储林+中药材”的林下复合经济。东岗镇武家水村建成3000余亩国储林,林下种植连翘、黄芩、柴胡等药材300余亩,对接亳州药材市场,年收入达100万余元。原康镇重兴店村创新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将秸秆加工为饲料供应肉牛养殖场,每吨饲料成本降低300元,年节省养殖成本10万余元。

  生态文明建设是久久为功的事情,安阳的20年蜕变,是“两山”理念在中原大地的鲜活注脚。站在新起点,安阳正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为笔,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图景。

编辑:张龙(小)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