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无梁镇宽不足十米的岔路口,是全镇的“生活枢纽”。工人上班、摊贩摆摊、居民买菜、孩子上学、老人看病,谁都绕不开,“堵”成了常态。而如今,同样的岔路口,已是另一番模样。
“老规矩,小王去北边,小单守东边,我在这儿盯着。”党员老郭像往常一样挥着手,声音混着晨露的清润,把任务分得明明白白。这支由老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志愿者组成的“志愿服务队”,琢磨出“定点定时工作法”:在道路两侧划好区域,摊位一律不超道牙;按学校上学、工厂上班的时间点引导车流;送学生的车即停即走;吃早饭的客人统一把车停到巷尾空地;就连超市卸货,也约好改在早高峰后。
岔路口的蜕变,藏着无梁镇基层治理的密码。镇上以“2•15”工作法为抓手,构建“党员+群众代表+群众”的网格化治理体系,从整治人居环境到化解邻里纠纷,从保障出行顺畅到回应日常诉求,在一件件基层治理的小事里,党员带头往前冲,群众跟着一起干。治理的触角越伸越细,服务的精度越来越准,镇子也愈发稳当,透着勃勃生机。
晨光铺满岔路口时,穿红马甲的身影与升腾的烟火气相映成趣,油条的香气混着泥土的清新,车流如织却听不到刺耳的喇叭声,叫卖声里透着安稳平和。这个普通的小镇路口,用寻常的人间烟火,诠释着何为“治理有效”——不过是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用暖心服务织密民生保障网,而那抹穿梭在人群里的红色,早已成了无梁镇最动人的底色。(王兴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