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高四着力” 同频共振谱新篇
链链相融 协同共兴
——安阳着力打造融入京津冀“桥头堡”
安阳融媒记者 申昕 王嘉晨 通讯员 张盛楠 王永玲
“交得其道,千里同好。”从京津冀延伸而来的,不只是绵延起伏的燕山太行,更是与安阳地缘相接、人缘相亲、文缘相通的深厚纽带。
作为河南省唯一纳入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城市,安阳抢抓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机遇,聚焦“两高四着力”,通过创新链、智造链、文旅消费链、生态区域链与人才发展链“链”上发力,共融共享,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全面融入京津冀“朋友圈”,着力打造联动京津冀的“桥头堡”。
创新链相融
嵌入京津冀创新体系
“您的外卖到了,请取餐。”在安阳,空中“快递小哥”已上岗。首条无人机点对点物流航线的成功测试,让快递“从天而降”逐步走进日常生活。去年,我市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向锦武院士团队合作,建成全省唯一聚焦低空经济领域的省级实验室——蓝天实验室,开展5个自主项目和7个警务研发专项,输出全国规范性可执行标准成果14项,推动低空经济场景在安阳落地。
资料图
创新是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引擎。我市围绕本地产业链精准对接京津冀创新链,推动产业体系嵌入京津冀创新体系。
近年来,我市建设启迪(安阳)科创中心和安阳(北京)离岸创新中心,对接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20余家高校和院所,实现“研发在京津,智造在安阳”;落地中国农科院安阳创新基地;建立“邓中翰院士工作中心”,推动中星微电子模组生产和封测线投产运营;举办300余场京津等地区创新资源与安阳企业技术需求对接活动;纳入3000余项适安产业发展科技成果,有效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需求和疑难问题,促进前沿科技成果向安阳产业端汇集。
资料图
智造链相融
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8月13日,河南旭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品质保证部外观检测室中,员工正对一组新型显示材料进行精准检验。作为全省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产业链“链主”企业,该公司吸引鸿阳科技、巨赛科技等十余家上下游企业落地安阳,完善了我市“玻璃基板(载板玻璃)—玻璃盖板—显示器件—模组总成—智能终端”全产业链。
产业合作是区域协同发展的根基。我市聚焦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靶向招商,承接京津冀科技溢出效应和产业转移。近三年,我市累计承接京津冀项目121个,投资总额1047.57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33个,集中在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等新兴和优势领域。
我市引进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集聚,吸引华能、中核、中粮等12家央企,投资总额达299亿元;与北京东旭集团合作,总投资超100亿元的旭阳光电、曲显光电、兴阳光电等项目相继落地,吸引集聚上下游规上企业18家,逐步形成中原地区规模最大、链条最全的新型显示材料产业集聚区;建成河南温特莱科技园;落地氢能(未势能源)、半导体(铭镓)等技术密集型项目;与北京证券交易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现有省定上市后备企业达93家,全面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
文旅消费链相融
京津冀为省外主要客源地
8月底的安阳,在殷墟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等热门景区停车场,停放着不少挂有北京、天津、邯郸等城市车牌的汽车。据了解,京津冀地区游客占我市省外游客近1/3,是重要客源地。
文旅融合是深化区域合作、提升城市魅力的重要抓手。去年8月,我市推出的“殷墟甲骨文”图书专架在北京城市图书馆开展,“吸粉”无数。今年夏季,我市图书馆又联合北京城市图书馆,于5月19日至10月12日在馆内推出讲解、盖章打卡、手工实践、沉浸式阅读等系列活动,宣传普及殷墟甲骨文知识,展示文字之美、安阳之美。
资料图
除此之外,在天津开通“安阳号”地铁专列;开展“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河南文旅推广(安阳专场)活动、河南安阳文旅招商推介会,举办殷墟甲骨文宣传推广活动;深度开发甲骨文探秘、红旗渠精神传承、山水游、航空游等项目,设计跨区域精品线路,联合京津冀推出“研学专列”“文化体验周”等特色产品;建立豫晋冀鲁毗邻城市文旅融合发展协作机制,成为促进区域文旅融合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核心引擎……我市持续在京津冀开展高密度、创意性文旅推介,充分发挥殷商文化、甲骨文、红旗渠精神等世界级文化IP优势,创新合作模式,拓展消费场景。
生态区域链相融
联防联控促系统协同升级
8月13日清晨,薄雾尚未散尽,安阳市龙安区善应镇三仓村湿地就已热闹起来,上百只白鹭或浅滩啄食,或掠水翩跹。
对栖息地环境要求苛刻的白鹭成为“常驻嘉宾”,是我市生态治理成效的生动印证。生态安全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底线支撑。我市将生态联防联控作为深化区域合作的战略性工程,推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治理、从单一管控向系统协同升级。
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积极参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全市3941家涉气企业实施动态分级管控,做到“可操作、可核查、可监测”。
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实施差异化管控措施。2024年,我市及时启动预警响应13次79天。全年优良天数226天,同比增加14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率居全省第二位。
推进建立跨区域联动联治机制。我市深化跨地域“河长+”机制,与山西长治、河北邯郸联合签订了《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工作协议》《漳河和岳城水库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联席会议制度》,推动跨界河湖共建共治。
人才发展链相融
“慧”聚人才智力
今年3月,我市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4所高校宣传推介人才政策,带去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等优质岗位。
人才是“桥头堡”建设的核心战略资源。我市持续升级迭代“洹泉涌流”人才集聚计划,深化产才融合聚集工程,全方位打造服务品牌矩阵,为强市建设“慧”聚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持。
我市构建“飞地”人才枢纽,依托“双中心”打造“京津冀人才联络站”,定向对接清华大学等20余家高校院所成果转化中心和院士、长江学者等顶尖团队,实现“人才在京津、服务在安阳”。深化产业与人才融合发展,蓝天实验室会聚近200人的科研团队;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戴琼海团队开展文化数字化研究;中国农科院安阳创新基地一期建成后计划有9个研究所、48个创新团队入驻。我市立足精品钢、无人机、高端玻璃等优势产业,实施“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项目孵化”发展模式;常态化开展“洹泉涌流·招才引智万里行”活动,2023年以来,从京津冀地区高校引入各类人才3500余人,其中博士172人、硕士1037人,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踏上新时代新征程,安阳立足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在知己知彼中发挥优势锻造长板,在协同联动中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促进区域发展实现共融共享。这座豫北城市不仅将殷商文明留在城中,也书写了更精彩的当代史,正飞速行驶在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上。千年古都,朝气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