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融媒记者 张璐
9月12日,近百位参加第二届国际民间社会共同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交流大会“品味中国·安阳时刻”主题活动的中外嘉宾齐聚安阳,开启深度文化探访之旅,沉浸式感受殷墟与中国文字跨越千年的独特魅力。
殷墟博物馆:互动中触摸甲骨魅力
当天上午,嘉宾们首先走进殷墟博物馆。馆内光线柔和,展柜中静静陈列的甲骨片、青铜礼器与玉器,无声诉说着殷商时期的历史往事。在讲解员引导下,大家依次参观“甲骨惊天下”“青铜铸文明”等核心展区,系统了解殷商文明的脉络。
青少年志愿讲解员早已在展区等候,他们身着志愿服装,以清晰流利的语言,结合展柜里的甲骨片、青铜器,生动还原殷商时期的祭祀礼仪与社会生活场景。听到精彩处,嘉宾们不时点头回应;讲解结束后,现场响起阵阵掌声,既是对小讲解员的肯定,也是对殷商文化的赞叹。
随后的互动环节让现场气氛持续升温。工作人员备好纸张与墨汁,邀请嘉宾亲手书写甲骨文字,一笔一画间感受古文字的形态之美;徽章制作区里,嘉宾可挑选“福”“寿”等寓意美好的甲骨文图案,由工作人员现场压制专属纪念徽章;拓印区中,在工作人员示范下,嘉宾们用拓包蘸取墨汁在甲骨仿制品上轻压,当完整的甲骨文拓片逐渐显现,不少人发出惊喜的感叹。
展厅一侧,融入甲骨文元素的舞蹈同步上演,舞者以舒展的身姿模拟“人”“走”等甲骨文字的形态,嘉宾们纷纷驻足观看,一些嘉宾还跟着节奏轻轻摆动身体,沉浸式体验文字与艺术的融合之趣。参观临近尾声,嘉宾们来到文创区,大家对印有甲骨文图案的笔记本、书签、丝巾等文创产品兴趣浓厚,不少人挑选心仪的文创产品,为此次参观留下纪念。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追溯商代都城遗迹
离开殷墟博物馆,嘉宾团前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探寻商代都城的历史痕迹。在车马坑展厅,巨大的坑穴内,保存完好的商代车马遗骸清晰可见。嘉宾们围在展台旁,仔细观察车马结构细节,不时向工作人员询问车马出土时的状况。
走进甲骨文窖穴展厅,当年出土大量甲骨片的窖穴遗址直观呈现在眼前。展厅内的图文展板,详细介绍了甲骨的发现历程、发掘过程与研究成果。嘉宾们俯身细看窖穴遗迹,聆听工作人员讲解甲骨如何成为解读商代历史的“活化石”,对中国古代文字的悠久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来到妇好墓,嘉宾们沿参观步道缓缓前行,目光被墓坑内清晰的遗迹分层与出土文物陈列吸引。讲解员结合展柜中的文物,讲述妇好传奇一生,让嘉宾们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位商代女性的非凡风采。
羑里周易博物馆:探寻《周易》文化源头
作为《周易》的发源地,羑里城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当天下午,嘉宾团前往位于汤阴县的羑里周易博物馆。在博物馆内,嘉宾们先后参观文王庙、演易台等历史遗迹,聆听工作人员讲述周文王在羑里城推演《周易》的历史故事。
展厅中,解读八卦符号、周易卦象的展板,以及印证周易文化的出土文物,引发嘉宾们对这一古老哲学思想的浓厚兴趣,大家在交流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
“我在中国生活20年,一直对中国文化充满兴趣,尤其关注甲骨文与周易文化。”来自法国的中国文化独立学者乐潜山分享道,“今天能在现场切身感受这份文化底蕴,感到格外亲切。我常对外国朋友说,中华文明有两个核心基因,一个是《易经》,一个是甲骨文,要学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了解这两者。”
中国文字博物馆:沉浸式体验文字演变
此次文化探访的最后一站,是中国文字博物馆。在这里,嘉宾们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文字文化体验之旅。《刻骨铭心》沉浸式体验区中,“甲骨文操”互动项目备受青睐。工作人员先示范动作——每个动作都对应一个甲骨文字的形态。嘉宾们跟着学习,在欢快的节奏中边做动作边记忆甲骨文字,现场充满欢声笑语。
拓印与刻字体验区同样热闹。嘉宾们在工作人员指导下,拿起刻刀在仿制甲骨片上小心翼翼地刻下简单甲骨文,亲身感受古人刻写文字的不易。在扇子书写区,大家挑选空白折扇,用毛笔书写甲骨文与祝福语,“心心相印”“喜乐”等字样跃然扇面,将中国文字的美感与美好祝愿融为一体,成为此次安阳之行的特殊纪念。
“我在仿制甲骨片上刻的是‘大吉大利’,特别喜欢这样美好的祝福。”肯尼亚总统办公室能力建设部副主任弗雷德·奥洛奇·吉恩达分享自己的体验感受,“整个过程让我深深爱上了中国文字,今后我想了解更多汉字文化,也会尽量抽时间学习中国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