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秋日的伏牛山,叠嶂流金,层林尽染。日前,在南召县乔端镇的林下种植基地,一株株黄精、白及在橡树林下茁壮生长,农户们正忙着除草管护。这片曾经“沉睡”的山林,如今因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变成了群众增收的“绿色银行”。
近年来,南召县立足县情实际和资源优势,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探索“以林养医、以医促林、林医结合”的产业发展新路径。通过大力发展林下中药材生态种植,推动中医药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南召正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乡村振兴与群众增收协同并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截至2025年,全县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突破63万亩,吸引7.1万户农户参与林下经济,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中医药产业已逐渐成为强县富民的重要支柱。
规划引领,盘活青山“聚宝盆”
南召县森林覆盖率高达66%以上,拥有丰富的林地资源和适宜多种中药材生长的独特气候条件。然而,过去广袤的山林经济效益未能充分释放。面对新发展阶段的要求,南召县委、县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将林下经济,特别是林下中药材种植确定为优化产业结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抓手。
全县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意见》《关于强力发展林果业的若干意见》,明确以辛夷、杜仲、黄精、白及、天麻等道地药材和优势品种为重点,充分利用广阔的林地空间和林业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形成了林农工复合经营、上中下立体开发、长中短相结合区域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林下产业发展模式。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服务和龙头带动,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充分利用丰富的林地空间,发展仿野生、原生态的中药材种植,有效盘活了林地资源,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科技赋能,提升品质“金招牌”
林下种植,并非简单“靠天吃饭”。南召县高度重视科技支撑,积极与省内外多所中医药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组建专家服务团,常态化开展技术指导。重点推广“果药套种”“林药套种”等高效立体种植模式,制定了从选址、整地、种苗选择、田间管理到采收加工的系列技术规程,确保药材品质“道地、绿色、安全”。
在云阳镇、皇后乡等玉兰种植基地,智能灌溉、土壤墒情监测、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数字化技术已得到应用。县里还建立了中药材种质资源圃和良种繁育基地,从源头上保障优质种苗供应。南召县与中国林科院、中国农大、上海园科院、西安植物园、省林科院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进一步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链式发展,激活产业“新引擎”
为避免陷入“种得出、卖不好”的困境,南召县着力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中医药产业从种植向加工、销售、康养旅游等上下游深度拓展。在加工环节,支持本地龙头企业升级改造GMP标准生产车间,开发了辛夷油、杜仲雄花茶、黄精切片、中药饮片等高附加值产品。在销售环节,一方面巩固传统药材市场渠道,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利用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将南召道地药材销往全国乃至海外。
更值得一提的是,南召巧妙地将林下种植基地与中医药文化、生态旅游相结合。开辟了中药材观光科普园,游客体验药材采摘、学习养生知识,形成了“观药景、吃药膳、购药材、康养身心”的特色旅游线路,“中医药+文旅康养”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惠民共赢,织就乡村“振兴图”
林下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最终目标是惠及广大农民。南召县通过推广“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产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引导农户以土地、劳动力等形式入股,参与产业发展,共享增值收益。不少外出务工的农民选择返乡创业就业,成为种植能手或产业工人,实现了“守着家、抱着娃、挣着钱”的美好愿景。
产业的发展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提供了资金支持,形成了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良性循环。南召县的实践充分证明,保护好绿水青山,精准选择生态友好型产业,完全能够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南召县探索的林下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不仅为保障中药材资源可持续供给、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提供了“南召路径”,也为类似山区县依托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借鉴。未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南召中医药产业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邱崇)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