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以前邻里办红白事要摆几十桌,现在用积分小程序申报简办,省了钱还能攒积分换奖品!”淅川县大石桥乡东湾村红白理事会会长郭丰岗笑着说。近日,他因简办孙子婚礼,在“村级事务积分制管理”微信小程序上传照片后,获得了20分积分奖励。这一变化,正是淅川县推行“文明积分数字化管理”模式的生动缩影。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淅川县创新利用数字技术,将乡风文明转化为可量化、可兑换的积分。村民通过小程序上传助人为乐、移风易俗等行为,积分实时更新,可在线兑换日用品或在评优评先中优先推荐。
“指尖操作”让文明实践更便捷
“以前办个事儿,得专门跑到村委会去申报,来回折腾不说,还得等好几天才有结果。现在好了,打开手机,在小程序上点几下就行!”金河镇蒿坪村宋子礼一边熟练地操作着“村级事务积分制管理”微信小程序,一边笑着说。
宋子礼是村里移风易俗的带头人。今年他家孩子结婚,按照以往的习俗,起码要摆上几十桌酒席,花费至少五六万。但在积分小程序上了解到简办婚丧事宜能获得积分后,他积极响应,只摆了十几桌,既节省了开支,又为村里树立了榜样。他在小程序上上传了简办婚礼的照片和相关说明,很快就获得了10分积分。
这个集“申报-审核-公示-兑换”四大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让文明实践变得轻松便捷。过去,村民参与文明行为后,要去村委会填表格、等审核,整个过程不仅耗费时间和精力,效率还很低。现在,村民随时随地都能通过手机上传助人为乐、移风易俗、志愿活动等行为记录,积分实时更新到个人账户。
滔河乡思源社区居民戚国显对此也深有感触。上个月,他参与了村里的防汛志愿服务,回到家后,她用手机拍了张志愿服务现场的照片上传到小程序。第二天,她就看到自己的积分账户里多了相应的分数。“就像玩游戏升级一样,每天登录看看积分,都成我的新习惯了。”戚国显笑着说。
据统计,该平台上线以来,先行试点的36个村累计减少纸质申报材料1000余份,办事效率提升了70%以上。婚丧嫁娶平均支出从过去的3-5万元降至2万元左右,降幅达58%,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得到了有效遏制。
“积分细则”让文明行为有导向
在龚井村的积分公示栏前,围了不少村民。村支书崔晓鹏正指着细化的积分表,给大家讲解:“我们村把积分细化为28项加分和15项减分项目,每一项都清清楚楚。比如参加技能培训加3分,乱倒垃圾扣2分。”
仓房镇磨沟村独创的“积分+家风”制度,受到了村民的广泛关注。连续三年获评“乡村光荣榜”的家庭,能一次性获得50分奖励。村民刘志海家就是这个制度的受益者,他家连续三年登上“乡村光荣榜”,获得了50分积分。“这积分不仅是一份荣誉,还能兑换东西呢。更重要的是,这激励着我们注重家风建设,把好家风传承下去。”刘志海自豪地说。
寺湾镇赵河村的“积分+公益岗”模式也颇具特色。村民赵玉军凭借积分排名第一的优势,优先获得了护林员岗位。“每月有600元的岗位补贴,再加上积分能兑换生活用品,我干得更起劲了。而且守护山林,也是为村里做贡献。”他一边说着,一边展示着手机里存着的830分积分记录。
各村还因地制宜,制定了各具特色的积分细则。九重镇武店村将“垃圾分类准确”设为加分项,鼓励村民养成环保好习惯;香花镇柴沟村把“帮助留守老人”纳入积分体系,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些细化的标准就像一把把“文明标尺”,让村民在日常行为中有参照、有目标。
“多元激励”文明之花结硕果
“积分不仅是数字,更是荣誉的象征。能因为积分高获得奖励,大家都觉得很光荣。”在“乡村光荣榜”评选中,上集镇槐树洼村村民王丹丹因孝老爱亲并且积极参加村内公益活动等连续积分排名前三,不仅获得了浴巾套盒奖励,还获得了党员群众的一致好评。她指着手机里存着的积分兑换记录,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些日用品虽然不贵重,但代表着大伙儿对我的认可。”
在积分超市里,洗衣粉、牙膏、洗洁精等20余种生活用品整齐地摆放着,每件商品都标注着对应的积分值。西簧乡河北营村文明实践积分超市管理员刘娟介绍,每月15日的“积分兑换日”都会吸引数十位村民前来,最高峰时一天兑换出价值500多元的商品。
积分激励不仅让村民得到了实惠,更让乡村变得更加和谐稳定。村民们遇到问题不再扯皮闹矛盾,而是想着通过做好事赚积分来解决。据统计,试点村群众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从去年的82%跃升至97%,群众对村级事务满意度达到了96.5%。
“数字积分管理就像给乡风文明装上了‘导航仪’,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双重驱动,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热情,为乡村人性化治理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淅川县金河镇党委书记贾江波表示,金河镇将把这一模式与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相结合,在全镇条件允许的行政村进行推广,让数字技术持续为乡村善治注入新动能。(李雪山)
首页